
“核電,不,謝謝!”這是一句曾經出現在許多德國汽車保險杠上的標語。如今它變成了現實,因為德國關閉了國內最后的三座核電站。
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4月15日早些時候,聚集在埃姆斯蘭核電站、內卡韋斯特海姆二號核電站和伊薩爾二號核電站外以及在柏林和慕尼黑集會的反核活動人士,為在午夜前關閉這三座核反應堆歡呼。在核電站內部,工作人員舉行了更為莊嚴的儀式來紀念這一時刻。
午夜之后,三座核電站從電網中分離,這標志著,德國核電站商業發電時代正式結束。
抗議者懸掛反核旗幟慶祝核電站關閉(德新社)
反核抗議活動數十年來在德國各地此起彼伏,給歷屆政府帶來不小壓力,批評人士認為這是一種“不安全”和“不可持續”的技術。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后,默克爾政府“順勢”決定2022年前完全棄用核能。俄烏沖突爆發后,因擔心能源短缺,朔爾茨政府延長了最后三座電站的運行期限,但堅持最后倒計時將在4月15日進行。
然而隨著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等其他工業化國家指望用核能取代讓地球變暖的化石燃料,德國停止使用這兩種能源的決定引發了國內外疑慮,而最后一刻叫停這一決定的呼聲也沒有成功。
德國政府承認,短期內將不得不更加依賴污染嚴重的煤炭和天然氣來滿足其能源需求。核能的擁護者也表示,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的一部分,應該先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認為搭配適當的管理,核能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要少得多,而且是安全的。
但來自綠黨的德國環境部長施特菲·萊姆克等官員堅定認為,核復興的想法是“一個神話”,她說,用于維護老化反應堆或建造新反應堆的資金最好花在利用廉價的可再生能源上。
一些學者也在呼應去核化。柏林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克勞迪婭·克姆費特等能源專家說,德國目前5%的發電份額來自核能,可以在沒有停電風險的情況下輕易被取代。
總而言之,核能在德國已經是過去時了。
埃姆斯蘭核電站前放置了一個象征性的杠桿以紀念其關閉(德新社)
就在德國徹底跟民用核能說再見的時候,該國政府高官又來了一波謎之操作。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4月15日在接受德新社采訪時稱:“聯邦政府已向歐盟委員會呼吁加入民用核能領域。這應成為下一輪制裁的內容。”他還稱,不能再將俄羅斯當作可靠的民用核能領域合作伙伴。
但根據報道,德國大多數民眾不同意政府這么做,其他一些國家也有不同意見。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此前曾表示,布達佩斯“永遠不會同意”歐盟對俄原子能集團實施制裁,因為這會對匈牙利能源安全構成威脅。西雅爾多介紹,多個使用核電的歐洲國家反對制裁俄核能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哈貝克也來自一向反核能的德國綠黨。
比利時列日大學、巴黎理工學院講師達米安·恩斯特認為,德國激進的能源政策以及柏林將自己的愿景強加給合作伙伴的做法只會使德國被歐盟其他國家孤立。
這位專家說:“德國在能源問題上的立場愈發激進,這使得自己被大多數歐盟國家孤立。德國正在不斷做出錯誤的決定,正在失去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德國將向合作伙伴施壓,將自己昂貴的能源愿景強加給他人。這不會得到多數國家的支持。”
事實上,歐洲能源危機并未停止,德國的決定只會讓局勢雪上加霜。
恩斯特說:“明年冬天,天然氣價格壓力將再度提高,若再加上德國決定終止使用核能,這將會讓所有歐洲公民面臨價格上漲的問題。”
他還認為,德國所謂的“綠色政策”只會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因為德國將不得不修建新的燃煤發電廠和天然氣發電廠,以便替代關閉的核電站。
隨著德國國內關于關閉核電站是否是一個好主意的爭論再度激烈,德國環境部負責核安全的最高官員格里特·尼豪斯被記者要求用一句話總結應該從德國短暫的核能時代吸取什么經驗教訓。
尼豪斯說:“你需要把事情想清楚。”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參考消息
| 評論內容: | |



